公元前221年,秦国成功灭掉了山东六国中的齐国,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壮举——统一天下。这一壮丽的篇章由秦始皇亲自书写,使大秦帝国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崛起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霸主。然而,虽然秦始皇统治下的帝国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疾驰向前,最终因为过度的压榨与无休止的征战,它终于在秦始皇去世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,迅速陷入了困境。
在秦始皇驾崩后,原本可以接过大旗的是他的儿子扶苏,然而遗憾的是,登上帝位的却是无能的胡亥,而权力的实际控制者赵高更是让秦帝国走向了灾难的深渊。胡亥只知道奢华享乐,赵高则忙于集权、操控朝政,两人不仅疏于民生,甚至对百姓的疾苦充耳不闻,导致民众的痛苦达到了极点。压迫的铁蹄下,贫苦百姓无法承受,反抗的火种在民间悄然点燃。最先站出来的便是陈胜与吴广,这对底层起义者为暴政开了第一枪。
展开剩余79%陈胜的起义势如破竹,他迅速聚集了大量民众,给秦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随着局势的变化,陈胜也从一个普通农民迅速转变为自封为王的起义领袖,享受到了权力的诱惑与快感。然而,权力有时会改变人,陈胜的行为和态度也悄然发生了转变。记得他曾在起义前对身边的人说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然而,当他终于登上王位后,对待昔日的伙伴,特别是吴广,态度却发生了令人唏嘘的变化。历史中的一些隐情,往往令后人不忍深究。
在封建社会中,无论是如何更替政权,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从未得到改善,他们的生存状况通常只能在勉强填饱肚子的边缘徘徊。若再加上政治腐败、朝廷昏庸,或者战乱不断,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保障,陈胜便是这类困苦百姓中的一员。在贫困中,他只能沦为地主的奴隶,虽然勉强不饿死,但却失去了自由与尊严。与其他人默默忍受的态度不同,陈胜内心始终充满着不甘,他对于那些甘于现状的人充满鄙夷之情。
在一次劳作后,陈胜与伙伴们聊天时高声说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这些话引来周围人的一阵哄笑,因为在他们眼中,陈胜不过是在说些荒唐的梦话。然而,面对嘲笑,陈胜却并不动怒,而是平静地回应道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这番话,既显得锐利又深刻,他用“燕雀”自喻为那些无法理解他雄心壮志的人,而“鸿鹄”则是他胸怀大志的象征。或许,陈胜并没有真正得到理解,但他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打破桎梏,飞向更高的天空。
秦始皇去世后,胡亥继位称秦二世,并开始大规模征召士兵到渔阳戍守,陈胜也在其中。此时,他遇到了同样不甘于命运的吴广。两人本无太大的期待,但一次意外的大雨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由于大雨滂沱,他们的行军进程被严重拖延,按照秦律,不能按时抵达目的地的士兵会被斩首,生死瞬间便显得如此迫近。面对眼前的死路,陈胜与吴广毫不犹豫地决定反抗,他们揭竿起义,借此获得了最后的生机。
吴广并非有宏伟的志向,但在生死面前,他清楚地明白选择跟随陈胜是唯一的生还机会。随着吴广的支持,陈胜开始着手筹划起义。通过制造舆论,陈胜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了“天命之子”。无论是在鱼肚子中塞纸条,还是在夜晚模仿狐狸的叫声,他巧妙地暗示着自己将成为未来的王者,跟随他的人将有生还的机会。在陈胜的一系列行动下,那些无路可走的百姓纷纷响应,接受了“大楚兴,陈胜王”的预言。背后,吴广的付出不可忽视,他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,是行动的直接推动者。
随着预言的广泛传播,陈胜成功地集结了几百人的队伍,起义的火种迅速蔓延,最终建立了张楚政权,而陈胜也自封为王。吴广此时作为陈胜的得力助手,亦得以被封为“假王”,然而,曾经许诺“苟富贵,无相忘”的陈胜却在称王后将昔日的伙伴彻底遗忘了。陈胜的阶级局限性在他成为王后逐渐显现出来,甚至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严重错误。陈胜命令吴广率军西征荥阳、命令张耳攻占赵地、命令邓宗南南征九江,命令周市夺取魏地。最终,由于吴广面临的压力最大且秦军的强烈反扑,吴广的军队遭遇惨败,他本人也死于起义军另一位将领田臧的手中。
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指出,但吴广之死或许与陈胜不无关系。田臧作为起义军的将领,私自杀死吴广后,不仅没有受到惩罚,反而得到了陈胜的重用,封为了上将军兼楚令尹。若没有陈胜的默许与支持,田臧又怎敢如此胆大妄为?因此,陈胜的行动及其处理吴广一事,暴露了他在权力上的阴暗面。尽管表面上,陈胜始终没有忘记“苟富贵,无相忘”的诺言,但他背地里早已将这个曾经的伙伴视为威胁,并决定置之死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-比较出名的配资平台-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